陶瓷界--九龙潭

宋瓷建窑与吉州窑黑釉盏瓷釉的工艺原理

陶瓷界--九龙潭 35933

宋瓷建窑与吉州窑黑釉盏瓷釉的工艺原理

缪松兰

(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景德镇,333000

 

摘要:建窑是我国宋代建盏重要的生产窑场,生产的天目釉茶盏最负盛名。吉州窑的木叶天目釉和剪纸天目釉也很有特色。两窑的传统生产工艺得到沿袭、传承和创新,产品热销。本文从陶瓷工艺原理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前人的研究史料,重新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重点对陶瓷釉与铁釉的呈色机理、陶瓷釉的分相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建盏的主要品种素天目釉、油滴釉,兔毫釉的基本工艺技术,主要是胎体、釉料的化学组成、烧制方法,釉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归纳和解析。对当今陶瓷工作者和陶艺家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窑、吉州窑、铁釉、着色剂、分相

 

0 引言

从唐至宋,随着饮茶之风盛行,茶盏逐渐演化为日常典型的饮茶器。因坯料中含铁量高,胎体呈黑色,俗称铁胎黑建。由于各地瓷窑对名贵的瓷盏竞相仿制、创新,使得宋黑釉瓷的生产取得空前成就。当时与建盏齐名的有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此外还有陕西、四川、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窑口,逐渐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黑釉瓷系。

在宋代,从建茶开始,延伸出一种尚白的饮茶品茗标准,斗茶核心在于以茶叶品质高下论胜负,通过斗茶斗浮来品鉴。斗茶的规则有二,一是观汤色,茶色贵白青白胜黄白;二是比汤花,即茶汤面泛起的泡沫。斗茶所用茶为白茶,黑釉茶碗因便于衬托茶沫、观察茶色而备受斗茶者的喜爱,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最能显现茶色青白与黄白之间的微差。

造型上,这种称为盏的广口圈足、大口小足的小型碗,形状如翻转的斗笠或漏斗,所装茶水饮量适宜,盏口部的面积大,所容汤花多,茶沫易于沉淀和倾渣。在盏的口沿处还特制了一条分水线(注汤线),便于斗茶者观察茶汤能否咬盏和验水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其胎体厚重结实,最厚处在盏底足部,厚度约3-10mm,足底浅挖,近似实足,露胎。用于沏茶,手拿不烫手,保温性能好。茶汤久热难冷,点茶后可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茶还不容易发馊,满足了实用功能。

釉色上,除了古朴典雅均匀的黑色、黑褐单色以外,还有在深色的釉地上呈现奇妙变幻,给人富有层次变化的流变美和律动美感的各种纹饰,演绎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茶盏在白色茶汤的对比映衬下,更显得精致多姿,精细多彩,富贵灵动。

大美建盏,既满足了宋皇室、士大夫、文人雅士的极高审美要求,也受到日本、韩国茶道界的珍视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收藏。

时至今日,中国从事建盏研发、制作的陶瓷工作者和陶艺家们,更应在陶瓷界前人的成就和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建盏的奥秘,进一步提高建盏的制作技艺,努力传承,并在传承中拓展和创新,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抛砖引玉的目的和希望所在。

 

1 铁系色釉与天目釉

1.1 铁系色釉(铁釉)

铁系色釉是指用铁(铁化合物)为主要着色剂的一类颜色釉的统称。将铁化合物添加到基础釉中,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可呈现出青色、青绿色、黄色、铁红色、酱色、黑色等颜色,其种类繁多。

铁系釉着色原料可来自含铁的天然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和陶瓷颜料。

铁在瓷釉中的着色效果,主要表现在玻璃相中Fe3+Fe2+存在下列平衡关系:Fe2O32FeO+1/2O2,铁在硅酸盐熔体中存在Fe3+Fe2+两种状态,往往同时并存,存在的比例依氧化-还原条件而不同。在还原条件下,Fe2O3+CO=2FeO+CO2FeO+SiO2=FeSiO3,使釉的着色从青到暗灰色。在氧化条件下,形成Fe2O3。其在釉熔体中的溶解度小,容易析出α-Fe2O3,分散在釉熔体中,使釉的着色从黄色到红褐色。当Fe2O3发生富集或偏析时,就会形成花斑或晶体。总的来看,铁在釉中可能存在的状态是FeOFe2O3Fe3O4(FeO·Fe2O3),釉的颜色往往是它们混合着色的结果。依铁在釉中的着色,铁系色釉有铁青釉、铁黄釉、铁红釉、铁黑釉等几种主要的颜色。

1.2 天目釉

天目釉是指宋朝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一种黑褐色釉或黑褐底色上析晶呈现斑点、斑块或条状流纹的釉。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星盏(日本人称曜变)、兔毫、玳瑁、鹧鸪斑、虎皮斑、黄(柿)天目、黑定盏等。此外还有素天目、木叶天目、剪纸天目。天目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是铁系色釉中的一种。其色调丰富多彩,有茶黄黑,浓黄黑,酱油黑、棕黑、绀黑、艳黑等,釉面光泽稍差。

源于建窑生产的一种饮茶用的黑釉茶碗。宋时,这种产品销至浙江天目山庙会,由日本来中国的学法禅僧带回日本,受到日本饮茶人士的广泛珍爱而得天目的称谓。

 

2 陶瓷釉与铁釉的呈色机理

2.1 陶瓷釉的呈色机理

虽然陶瓷釉的质感和色泽变幻莫测,但主要都取决于胎体的质地和颜色、釉的着色剂、釉的显微结构三个因素。

陶瓷釉的着色剂和着色剂的变价元素(FeTiMnCu)都是其成色的主要原因。如铜红釉主要是铜离子,天目釉和青釉主要是铁离子成色,而其它变价元素的离子含量较少,应为辅助成色。

显微结构是指不同类型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通过显微结构分析,可以研究工艺条件对显微结构形成的影响规律,促使工艺条件更加合理化,改善材料的使用性能。

釉的显微结构,主要指釉中的微粒、微晶、残余石英颗粒、气泡的形貌、大小、分布等。釉中微晶、气泡等微米级的非均匀物,对入射光线的漫反射会降低釉的透明度,使釉呈乳浊状,也使陶瓷制品具有温润如玉的外观和质感。

2.2 铁釉的呈色机理

陶瓷着色剂的前三位是铁、铜、钴元素。Fe2O3呈红色,俗称铁红,自古即用来做颜料。含铁量高的低品位原料,如红色粘土、土状的赤铁矿等,在地球上分布很广且资源丰富。陶瓷用的天然矿物原料中所含的着色金属氧化物Fe2O3TiO2的含量,决定了坯釉的白度和颜色。

当釉中含有极少量的Fe2O3时,烧成过程中与釉其它成分发生化合作用生成新的物质,显出黄色,随着铁分增加,颜色渐浓。

与釉化合的铁只需少量,假如超过限度再增加铁分,铁就不再与釉化合,只是溶在釉中而呈淡黄褐色。再随着铁分增加,浓黄色加深,变成黑褐色。若再加厚釉层,便会看作黑色。此时釉已失去对全部铁的溶解力,于是其中部分铁变作极小微粒而垂散在釉内。

与釉化合的铁量的限度因釉的成分而异。釉的盐基性成分越多,铁的分量也越多;酸性成分越多,铁分便越少。由于长石釉、长石-石灰混合釉(又称石灰-碱釉)的酸性成分较多,所以铁与釉化合量很少,大部分只溶解在釉中而成为极小的微粒,分布在釉内。所以,长石釉、石灰-碱釉中随着Fe2O3含量提高,如从1%,到5%,再到8%以上,釉色会从黄色,到浓黄色,最后到浓褐色乃至黑褐色,便成为芝麻酱釉或天目釉。若使饱和的Fe2O3釉冷却,Fe2O3便自釉中分离、结晶而生成各种美妙的纹饰。

 

3 陶瓷釉分相机理

据史料,中国许多古代名瓷釉中普遍存在分相结构,如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钧窑,宋元时期的建窑和吉州窑,还有清代的葛窑宜钧陶等。

从化学组成来看,石灰釉、石灰-碱釉、天目釉都可以分相,这些釉基本属于K2O-CaO-Al2O3-SiO2系统,釉中含有Fe2O3TiO2P2O5等成分,对釉的分相起促进作用。

从显微结构特征来看,历代分相釉大体上可分为:单一分相结构釉、分相-析晶釉、析晶-分相-析晶釉三类。下面举例分述之。

3.1 单一分相结构

长沙窑乳浊釉、河南钧窑及钧窑系瓷釉、建窑和吉州窑素天目釉,均属单一分相结构釉。

其显微结构特征,是在连续的釉玻璃基质相中,均匀的分布着大量孤立的球形液滴和液滴的低聚体构成的第二相。钧窑釉的分相液滴的平均尺寸为100nm左右,对可见光的短波光形成较强的散射作用,使得钧釉具有美丽的蓝色乳光。

建窑和吉州窑素天目釉中并无晶体出现,但它们均具有相类似的分相结构,都是通过液相分离,从无色透明状的基质中分离出大量孤立的、Fe2O3含量大,呈棕黄色的液相小滴。

3.2 分相-析晶釉

建盏中的银兔毫和黄兔毫,汝官青瓷釉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兔毫釉在高温时首先形成富铁的呈孤立分布的球形液滴,并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等的作用下,在釉面聚集,然后在氧化气氛下析出 α-Fe2O3微晶而形成黄兔毫。如果是在偏重于还原的气氛下烧成,则会析出Fe3O4微晶而得到银兔毫。

3.3 析晶-分相-析晶釉

典型的代表有天目釉中的金兔毫。这类釉在升温到1100-1200℃时,析出大量的CaS2针晶丛,使基质富铁贫铝,导致晶间液相中的富Fe2O3液滴,在冷却过程中析出Fe2O3Fe3O4微晶。当这些微晶的晶面有规则地平行釉面排列时,就会形成许多较大的闪光面,使毫纹呈金黄色,即金兔毫。

 

4 需掌握的建盏基本工艺技术要点

4.1 素天目釉瓷胎体、釉的化学组成

     根据2012年江鹏飞、李其江等人对建窑和吉州窑素天目釉标本胎釉化学组测试结果,笔者将各成分范围(%)加以归纳,见下表。

类别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

Na2O

P2O5

胎体

建窑

58.77
  ~68.64

18.42

~24.56

6.98

~11.50

0.49

~3.45

0.1

~0.76

0.53

~0.79

1.89

~3.05

0.01

~0.44


吉州窑

62.95

~72.68

18.1 6

~26.26

0.84

~3.22

0.49

~0.71

0.14

~0.84

0.21

~0.77

3.46

~4.01

0.18

~0.50


建窑

56.67

~69.69

9.18

~17.4

0.12

~0.05

0.24

~0.55

4.55

~17.44

0.74

~4.07

2.78

~4.09

0.21

~0.80

0.12

~0.45

吉州窑

63.3

~68.15

11.54

~13.64

0.28

~0.68

0.28

~0.47

5 .40

~13.06

0.58

~3.52

3.92

~5.81

0.15

~0.65

0.28

~0.68

 

两窑对比如下:

(1)建窑胎体:用当地一种红色高铁粘土制成,其主要的助熔成分K2O 2.3%,着色成分Fe2O3 7-9%T1316-1343℃,烧后瓷胎呈灰黑色,吸水率3.88-7.06%

(2)吉州窑胎体:用当地猪母岭白泥、南山土、田珑白泥等含K2O量高的瓷土类原料制成,K2O 5-6%Fe2O3 1-2%T1249-1287℃,烧后瓷胎多为米白色,吸水率0.98-1.11%

(3)建窑釉:Al2O3 9-17%,波动范围大,平均值14.37%K2O 3-4%MgO 1-2%,釉成分高铝低钾,且釉层厚,烧成温度高于吉州窑。烧后制品釉色呈深沉厚重的黑色。

(4)吉州窑釉:Al2O3 11-13%,相对稳定,平均值12-31%K2O 4-6%MgO 2-3%,且釉层较薄,烧后制品釉色呈深沉厚重的黑褐色。

4.2 油滴釉

在油滴和星盏的形成上必须要有气泡放出。陶瓷胎和釉中的气泡主要来源于配料中的有机物、结构水、碳酸盐、硫酸盐、Fe2O3等物质分解时释放出来的气体。有的产瓷区,采用天然的黑粘土制油滴釉,釉中Fe2O3宜在5-8%<5%时无晶体析出,>8%时,出现铁锈而不能生成油滴。

油滴釉一般在1260±20℃、氧化气氛烧成。烧成温度要恰到好处,过低,不会生成油滴;过高,形成的油滴会流散开变成兔毫,所以油滴的烧成温度较兔毫釉要低。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油滴中密集着许多粒状和块状的赤铁矿和少量的磁铁矿的结晶斑,有时还有少量的辉石和石英晶体。

4.3 兔毫釉

兔毫釉料中含铁和少量磷酸钙,属于P2O5-CaO-K2O-Fe2O3-Al2O3-SiO2系统,其化学组成范围(%)大致为:SiO2 60~63Al2O3 18~20Fe2O3 5~8CaO 5~7 K2O 3~5P2O5 0.07~1.4MgO 0.5~0.8。富含磷的玻璃相颜色金黄色,釉色较鲜艳。含铁量较高的釉面容易形成铁锈色流纹。在釉料中适量添加TiO2也可改变釉的成色,当TiO2>2%时,呈酱红色。

烧成温度和气氛会影响其釉色,通常,在1300-1330℃以氧化气氛烧成。因烧成温度和气氛的差异,兔毫的颜色有金、银、蓝、灰、黄数种。

灰兔毫是在釉面析出钙长石形成灰绿色。若在钙长石之间析出大晶粒则形成金兔毫。若釉中出现液相分离,液相小滴聚集,还原气氛烧成时析出含磁铁矿的晶体薄膜,则形成银兔毫。若氧化气氛作用强时,含赤铁矿,则形成黄兔毫;如用弱氧化气氛烧成,则可制作出在深褐酱色的底釉上形成黄色细兔毫。

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兔毫釉面开出细小蝉状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

兔毫盏仰烧(正烧),保温时间长,釉水垂流,使成品口缘色浅(脱口)。因釉熔体高温粘度差异和器壁光滑度与倾斜程度不同,有的形成粗毫,有的形成细毫。

 

5 结语

釉是陶瓷最直接的外观特征,是构成陶瓷产品的重要因素。釉色美是陶瓷独特的美,是陶瓷的根本。

影响陶瓷黑釉呈色的因素,除了釉料配方中Fe2O3的含量之外,还有基础釉的配方、制釉工艺、烧成工艺、施釉方法与釉层厚度等。

宋代,建窑和吉州窑勤劳智慧的工匠们,在长年累月的陶瓷生产实践中,很好地领悟并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成功烧制出釉色有深浅变化、色阶丰富、纹饰多姿多彩的不同黑釉品种。

中国陶瓷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后的今天,我国陶瓷工作者已经较好掌握了传统陶瓷制作的工艺原理和工艺技术,相信在现代先进窑炉中烧制出符合预期的优质黑釉瓷盏已经不再是难事。若是在传统窑炉中烧制有特色的现代陶艺作品,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马铁成、缪松兰等. 《陶瓷工艺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缪松兰等. 油滴釉制作工艺的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02(2):5-13

3、李晓玲、郑乃章等. 物理化学在陶瓷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陶瓷工业,2011(3):12-13

4、江鹏飞、李其江等.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的比较研究[J].陶瓷学报,2012(3):347-352

5、李兵.宋代吉州窑黑釉茶盏的装饰艺术[J].中国陶瓷,2011(10):58-59

6、孙晓燕.一缕团茶,一盏茶心一茶与宋代建盏艺术研究[J].中国陶瓷,2013(10)64-68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論建盞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