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界--九龙潭

黃玉英的釉彩世界

陶瓷界--九龙潭 29198

黃玉英的釉彩世界

陳海波

近日,參觀台灣陶藝家黃玉英的陶藝新展,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清晨。

那年我赴台灣,在她的陪同下,參觀高雄的佛光山寺。佛光山寺很大卻格外幹淨,每隔一段路,就能偶遇義工,他們有的清理落葉、有的澆撒花樹。我們一行人沿著上坡路往觀景台走,見到一片菩提葉正好從樹上落下,沒有遲疑地,黃玉英蹲下身,拾起了落葉。當時我以爲,這是她的一個好習慣,順手幫忙爲寺裏做清潔。

兩天後,黃玉英給我帶來一件精美茶碗,我竟在碗中再次見到了那片菩提落葉。不同的是,那時的它已在窯火與藝術家的天作配合下獲得新生,並將那個清晨的珍貴記憶化爲觸手可及的永恒珍藏。

我爲此贊歎不已,並將這件事發在朋友圈中與大家分享,獲得了衆人對她的一致點贊,黃玉英則謙虛回複,“常常用心體會,藝術就會無處不在,這也是我在學校教導學生的目標。”

除了著名陶藝家的身份,黃玉英一直在台灣擔任陶藝教學工作,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她所在的台北成功高中擁有了自己的藝文中心,並常常舉辦師生的書畫和陶藝藝術聯展。她還多次邀請大陸陶藝家、甚至許多國際陶藝家赴台駐校創作、進行教學交流。每每談到陶瓷走進基礎教育,我總是有感于她對此的用心和熱情。不僅如此,她還積極參與兩岸陶藝交流,譬如連續六年參與我們的“以慈化瓷”項目,並一直在向更多台灣藝術家推介這一聯動兩岸文化交流的活動。而這,也使我有機會看到她一路來對陶瓷創作的執著和在陶瓷語彙傳承創新上的諸多突破。

無論是她的熏燒作品還是色釉作品、海洋系列或是薰衣草系列,總能令人耳目一新。

她以大自然爲靈感源泉,關注中國原始古老的燒陶與裝飾技法,不斷探索材料與工藝、鑽研釉藥與火的可能性,在反複推敲前人的技巧中,通過對傳承的思考和理解,找尋新的表現方式,從而創造出了許多新的意境。

尤其是她的薰衣草系列,見者無不誇贊。在凝望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田後,黃玉英研制出獨門釉藥,以一種呈色劑和特殊的曲線溫度就燒出兼具光面、霧面、無光面各種質感的、含括粉紫、粉紅、嫩綠、碧藍與亮白在內的跨度極大的迷人釉色。

每每觀賞她的薰衣草系列,面前如鋪展開一幅浪漫的風情畫卷,仿佛也能見到薰衣草田無垠的絕美紫色,感受到隨風拂來的陣陣薰衣草香。2018年,我將她的一組薰衣草茶具帶到紐約設計周進行展出,受到了許多國際設計師、藝術家的關注,足見其“陶藝界薰衣草女王”之稱名副其實。

近五年來,黃玉英一直潛心于研發和燒制木葉天目系列。好人緣的她也收獲了朋友們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樹葉,紐約中央公園的、日本早稻田的、加拿大多倫多的楓葉等等。黃玉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片葉子,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呈現。”她無比認真地對待這些樹葉,更常常挑戰自己,與自己較勁。

一片樹葉、一件茶碗,僅僅兩個元素的組合,看似簡單實則最難。她不斷地實驗,一點一滴累積經驗。她把傳統的鈞釉、青瓷燒入木葉,她鑽研如何在淺色釉上呈現木葉紋、她探索將樹葉垂直燒于作品立面的立葉技法、她挑戰木葉與絞胎技法的碰撞,爲了燒出更完整的木葉姿態,將木葉的細微紋路展現得更清楚,有時甚至耗費幾個月才燒出屈指可數的滿意作品。

但在她的堅持下,葉的銘心刻骨仿佛從深邃的黑渾和火焰中綻放出來,緩緩敘述著關于自然、關于生命、關于時間和不朽的萬千感悟。最近,她又成功燒制出羽毛天目,在木葉天目的創作中找到了又一個突破。

走在展廳中,在那一件件精彩佳作前靜靜享受、不忍移步。“可以同時看到這麽多不同釉色的木葉,真是不容易。”黃玉英自己感歎道。

而作爲觀衆,能夠領略到這麽多充滿底蘊和創造性的陶瓷語彙,又何嘗不是一份榮幸呢?在此,再次祝賀展覽順利。

 

編輯:張欣

17.png